创业恐慌无限金币中文版,创业恐慌修改角色属性

2023-9-29 16:13| 发布者:网赚吧顾问| 查看:18| 评论:0

摘要:        作者李翔         编辑|罐子         编辑|陈申         前段时间,我看到一位读者留言:         当我即将步入中年的时候,我感觉自己很虚弱,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。   ...

  

  

  作者李翔   

  

  编辑|罐子   

  

  编辑|陈申   

  

  前段时间,我看到一位读者留言:   

  

  当我即将步入中年的时候,我感觉自己很虚弱,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。   

  

  生活没有活力,工作没有提升,但我越来越焦虑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   

  

  总结一下,就是觉得生活过不下去。   

  

  这样的困境并不少见。   

  

  尤其是临近中年,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发展已经到了瓶颈。   

  

  这是因为,他们被无形的「限制器」所控制了。   

  

  要实现生命的二次成长,必须看到并努力突破这个“限制器”。   

  

  

  

qvj2lq49k0/d7d20c13eb234a0b8b355b9a2d9b6ef6' />   

  

「系统二」:如何突破「限制器」

  

按照丹尼尔的说法,「系统一」有诸多缺陷,会限制人的发展,因此需要多动用「系统二」――理性思考。

  

并不是说理性思考就是那套万能的陈旧说辞。

  

而是我们得先看到「系统一」的限制,不要被吓倒,然后转向「系统二」的思维,去思考:

  

虽然我有这些局限和恐惧,但有没有办法去突破它。

  

这是一个从感受到思考的转型。

  

例如,有的人觉得自己在做公众演讲时会忘词,会被听众取笑。

  

「系统一」为保护他不受到这些负面的影响,会自动封装一条口令:不要去做公众演讲。

  

但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,用理性的、像解数学题的方式,去看这个问题:我要如何才能做出一次公众演讲呢?

  

原来是面对汹涌的感受:“我不行不行了”;

  

现在是面对一个难题:“我该如何解决它”。

  

有的人可能会想:我最害怕的是忘词,丢脸死了。

  

针对这个问题,最好的方法并不难想出来――写逐字稿,不断背诵并练习。

  

这时可以问问自己:我可以写下2000字的逐字稿吗?我愿意每天花半小时练习吗?

  

当我们的「系统二」开始思考,「系统一」所造成的「限制器」,就被打开了。

  

「限制器」试图让我们相信自己做不了什么,

  

但「系统二」在引导我们去思考,怎么样才能做出来。

  

当人们绕过了「限制器」之后,就会发现,原来自己的能力或潜能,能带来令人惊讶的进步。

  

曾奇峰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:

  

一对咨询师夫妇找了一个保姆,让她照顾家里。

  

后来他们发现保姆工作量不饱和,女咨询师提议,她可以到咨询室给大伙做饭。

  

保姆一开始强烈拒绝,她认为自己没做过大锅饭,肯定做不好。

  

但在女咨询师的鼓励下,保姆开始研究菜谱,并接受了挑战,结果做得非常出色。

  

再后来,夫妻俩觉得保姆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,决定注资给保姆开饭馆,又遭到强烈拒绝。

  

保姆无法想象自己给几百人做饭,那肯定是手忙脚乱,错误百出。

  

但在两位咨询师再三鼓励下,保姆还是开始思考菜单、煮菜的方式,以及饭店的运作等。

  

最终,店真的开起来了,并很快有了起色。

  

保姆多次拒绝,是因为她的「系统一」自动地根据现在的能力,为自己的未来下了个结论。

  

她觉得自己从乡下来,什么都不懂,没做过其他太出息的工作。

  

因此,大脑的「限制器」,让她将自己限制在一个普通保姆的角色中。

  

幸运的是,咨询师夫妇一直提醒她不要看扁自己,鼓励她去思考如何面对更大的问题。

  

经过引导,保姆开始慢慢相信,自己是可以成功的。

  

其实,大多数人是能够做更厉害的事情的,制约他们的不是能力,而是大脑里的「限制器」。

  

而一旦我们突破了「限制器」,力量就会不断增长,征服一件又一件原本无法想象的事情。

  

  

  

用追问法解除「限制器」

  

那么,我们可以怎样动用「系统二」呢?

  

有一个简单又有力的方法就是: 不断追问。

  

有位朋友对心理学感兴趣,她一直念叨要考硕士,但迟迟未开始。

  

当她第三次这么说时,我问她:是什么让你还在这里说,而不是抱着书开始啃的呢?

  

她重复着那些所有人都有的抱怨――

  

每天工作10+小时,回家不可能有精力看书;

  

快要到考研的时候了,根本来不及备考;

  

就算考上了,几十万的学费怎么凑起来呢?

  

她说了很多,本质就是在说自己有诸多的「限制器」,没能力去突破。

  

这其实就是她的「系统一」在运作,目的让她避免痛苦和挫败。

  

于是,我尝试提醒她,她的很多困难,可以转化为具体的难题。

  

我先问她:你说学费存不下来,那你每个月的消费是多少呢?

  

她说了一个数,很明显是有节省空间的。

  

我又问她:现在如果你要凑够这么大一笔钱,你是否愿意每月少花一点,那么一年来就能攒X万。加上你的存款和副业的收入,3年内你估计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了吧?

  

她略有所思。

  

我继续:“如果你觉得心理学很难,考研又在3个月之后开始,那我们都同意没办法今年拿下。

  

但你可以花几十块钱报个名,去体验一下考试的氛围,然后回来接着备考。

  

如果上班辛苦,那就不要逼着自己考明年的,我们建一个3年计划,再干两年,钱攒够了就辞职,再全力备考半年。

  

你觉得按你的能力和这样的计划,能考上吗?”

  

她不说话了。那些限制她考研的因素好像不再充分了。

  

当汹涌的情绪被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时,她就只需要对问题做一个判断:

  

能做到,还是不能做到?

  

正如目的地是自带道路的,问题也是自带解决方案的。

  

我们只需要选择是否踏上去。

  

用「系统二」驱动的“难题的视角”,还能产生一个更可贵机制:

  

每解决一个小小的问题,她的成就感就可以累积一些。

  

例如,她这个月果然少花了2000块;

  

她开始去了解院校了,买了对应的参考书;

  

她上个周末在咖啡厅度过了一个充实的自习日。

  

这些都是一个个里程碑,反复提醒着她―― 这事儿,有进展!

  

就算某个动作失败了,她也知道是哪里没做到位。

  

而不是漫无目标地怪自己行动力太差,没有天赋。

  

当畏难情绪,转变为苦思冥想解题方法,她心里就有底了。

  

  

写在最后

  

最后,分享一个我最近看的演讲,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“改造”一个差生的故事。

  

这位学生,成绩差得非常典型。

  

上课不听课,下课抄作业,回家不复习,语文只考了8分。

  

魏老师的第一反应,不是责备孩子,而是通过一番话,让孩子重拾了信心。

  

他说:你一不听课,二不写作业,三不看书,但考试还能得8分,这不是说明还有点天赋么?

  

这么一说,孩子开始觉得卷子亲切起来了。

  

魏老师接着说:我们来分析一下,这套卷有没有你不服气的题。

  

孩子说:汉字拼音题,如果自己死记硬背,肯定能拿下来。

  

于是接下来几天,他不听课,自己去背这些汉字。

  

很快他就掌握了这些生字的音形义,2分到手了,卷面分变成了10分。

  

接着要解决文学常识问题,孩子又花了一周去抄去记。

  

很快,这些分也拿下了,卷面分到了16分。

  

最后是作文,之前他不会写作文,考试交白卷。

  

魏老师就让他每天写日记,不会就写几句,会就多写。

  

两个月下来,孩子能够交上500字的日记,所以只要他把作文给写上,怎么样也能拿到20分。

  

当孩子不再考虑自己什么也不会,而是专心思考自己能够拿多少分,他的学习能力才真正派上用场。

  

因为,他不再用负面情绪去强化自己的「限制器」,而是认真用「系统二」的“问题-解决方案”的思路去面对学习。

  

孩子的自信心变强了。

  

当他相信自己能够听明白语文,做得对题目了,他便开始不断重复这个过程。

  

于是,经过半年学习,他的成绩从8分到36分,最后到60分及格了。

  

不仅是孩子,其实成年人也适用「系统二」的思维。

  

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到30岁,该发展的能力似乎都发展了,很难继续成长。

  

但,这何尝不是被头脑里的「限制器」控制了呢?

  

我们每个人,都会面临很多的困难。

  

但如果我们不是一碰到就逃跑,而是静下心来想想可以怎么做。

  

说不定,很多人都会变得不一样。

  

  

作者,黎响;责编,陈沉沉。

  

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。

  

(此处已添加小程序,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)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相关分类

图文热点

热门推荐
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